2023年11月1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契诃夫:俄罗斯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新的审美坐标》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温玉霞教授主持,院长黄达远、党委书记邢鸿岳、副院长马晓迪以及部分师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张建华教授简述了契诃夫作品的创作特色,即用最朴实、鲜活的话语广泛地呈现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细节。契诃夫是一位把艺术的灿烂归于平淡的,最具社会生活“包容性”、“百科性”、“经典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对人生存状貌的关注,而是进一步切入对人存在状貌的关注,处处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张教授指出,契诃夫以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诸多创新确立了俄罗斯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新的审美坐标,主要体现在创作中绝无仅有的“小人物”体系和独特的“边缘”书写这两方面。
首先是契诃夫区别于西方文学创作中的小人物体系的建立。张教授以《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胖子和瘦子》、《乏味的故事》、《三姐妹》等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契诃夫小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并带领同学们体会契诃夫是如何通过含混的手法,规避人物简单善恶两级分化的桎梏,通过提问却不作答的方式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随后,张教授以《带小狗的女儿》、《罗斯柴尔德的小提琴》、《跳来跳去的女人》、《宝贝》、《樱桃园》等作品为例,对契诃夫的“边缘书写”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相比于俄罗斯文学大师们关注书写社会生活中心,契诃夫更看重书写社会生活的边缘,主要体现在人物形态、生命形态、物理空间等方面。张教授指出,契诃夫的所有文学创作都有一种贴近生活本源的生命认知。由于其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职业身份,他可以做到用两种目光来审视人世,概括形形色色细微的人物精神形象。他的叙事作品中不书写通往宁静的结局,这体现了文学的革命性价值。张教授指出,在如今消费享乐主义盛行,工具理性、实用主义主导的社会,契诃夫的文学创新和引发的哲学思考对我们具有更为切实的现实意义。
最后,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张教授一一解答。邢鸿岳书记和温玉霞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对张教授的精彩讲座再次表示感谢。整场讲座主题鲜明,内容详实,极大丰富了同学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会后张教授与我院师生亲切合影。
主讲人简介:
张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2007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担任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精品视频课主讲教师。专著8部(其中合著2部)。译著10种,学术论文135篇。专著《新时期俄罗斯小说研究1985-2015》入选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专著《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合著)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图书一等奖。“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57讲《俄罗斯文学黄金世纪》音频课主讲人。曾获俄罗斯作家协会高尔基文学奖,“俄罗斯世界”翻译成就奖等。
(图文:秦媛;审核:温玉霞、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