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学院院庆70周年系列讲座】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传承、发展与展望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7 点击数:

 

2022年9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俄语语言文化专业学科带头人王仰正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传承、发展与展望”的线下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徐莉教授主持。

undefined

讲座中,王仰正教授首先指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主要具有交际功能和传递功能;语言和言语的发明者是瑞士的索绪尔。语言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和中介。王教授以上海和西安的婚礼举行仪式的区别为例,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论述了语言文化与地域习俗的相互关系。相比于西方,中国语言学的语法出现较晚,最早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王教授指出,汉语语法事实上是伴随着西方的英语语法而产生的,同时指出了国内在俄语语言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缺陷,并对西外的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能够在语言学方面有所建树。王教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掌握语言的时候,应当同时掌握其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

针对语言国情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王教授指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学者康姆列夫提出了“语言国情学”,这一术语后由当时的普院教授家叶·韦列夏金(Е.М.Верещагин)和维·科斯托马罗夫(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得到统一论证。语言国情学起源在俄罗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而传入中国已经到了八十年代。1985年季元龙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俄语语言国情学》的论文,首次把俄语语言国情学引入中国。此后在国内迅速掀起了语言国情学的研究热潮。关于语言国情学的定义,王教授指出,“语言国情学是对外俄语教学的一个方面,它为保障教学的交际性、解决普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任务,而在语言教学上实现语言的载蓄功能,向教学对象进行文化移入(介绍苏联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教学方法属语文教学性质,即通过俄语和在俄语学习过程中介绍国情知识。”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语言国情学主要是一门教学法学科,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文化移入”,其核心内容是语言、国情及教学法。可以说,语言国情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语言国情学在词用上有两大趋势:一是从语言、言语、交际直接或间接任意的现象中抽取文化信息的任何成分进行分析,都可以解释为语言国情学;二是把文化因素纳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其代表作是谭林教授出版《语言国情学》一书。

王教授指出,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一词范围很广,由此语言文化的研究在不断扩大,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语言文化学是对语言国情学的继承和发展。语言文化学在90年代的发展呈现出语言学、文化学、交际学教学法等多方向。国内把语言文化学称为文化语言学,其代表作为邢福义教授的《文化语言学》一书。90年代开始,国内对语言文化学的重视程度提高,进入了探索发展阶段,文化语言学这一全新的学科在国内得到了鲜明的发展。语言国情学这一学科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内涵、语言和文化的属性与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种性质是建立在语言描写的基础之上。王教授提出,语言和文化是并列的,相互联系的,不能说孰重孰轻。随后,王教授提出了世界语言图景这一概念并指出其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世界观和世界意象。最后,王教授分享了一句格言Учение——это мучение,即学习要受苦受难,以此告诫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甘于吃苦,做学问要做到扎实、踏实,善于攀登,同时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undefined

徐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她表示,王教授的讲座从语言国情学的发端讲到其发展,再到对语言文化学的展望。同时,从整个学科的发展,教授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在初步进入研究领域时,要多读书,做到精钻,要看到学科的交叉性、交融性、包容性。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讲解生动诙谐,极大增进了学生对语言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大大拓宽了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主讲人简介:

王仰正,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俄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俄语语言文化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俄语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完成浙江大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译著、教材、专著、词典等十余部。曾担任首届黑龙江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员,中国俄语教学杂志、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俄语专业教材编委。

(文:赵嘉敏;图:刘巧;审核:黄达远、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