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下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瓦季姆·弗拉基米罗维奇·波隆斯基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普希金及俄罗斯文化中的普希金神话”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研究生院和俄语学院共同举办,俄语学院院长温玉霞主持,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与部分博士研究生参加。
波隆斯基教授以普希金的语言转型为开篇,揭示其创作生涯的独特起点。他指出,普希金虽出身贵族法语教育环境,却主动挣脱欧洲文学传统中“崇高语体”的桎梏,转而以简朴的俄语书写真理。相较于同时代欧洲作家偏好繁复修辞与神话题材,普希金大胆采用民间口语、谚语甚至市井俚语,将俄语从宗教与宫廷的规训中解放,赋予其“如匕首般直指人心”的锐利性。这种“去崇高化”的语言实验,不仅重塑了俄罗斯文学的表达范式,更使俄语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

聚焦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波隆斯基教授剖析了这一文化符号如何将诗人形象植入民族集体记忆,并进一步介绍了普希金逐渐成为俄罗斯文坛偶像和俄罗斯民族神话的成因。接着在谈及普希金神话的特征时,波隆斯基教授认为“自由”是其中无法绕开的核心主题。普希金的诗歌成为了自由的呐喊,为俄罗斯社会注入了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精神力量,也正因如此,自由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普希金神话之中,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波隆斯基教授还提及到屠格涅夫和果戈理对普希金语言民族性的深刻见解。屠格涅夫认为,普希金的诗歌与俄罗斯民族本质完全契合,其“质朴、真实、无矫饰”的特质成为民族性格的文学化身。果戈里则将普希金的语言比作“光学镜片”,纯净反映俄罗斯自然与民族性格,称其为“俄语的活词典”。

在专题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普希金精神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度对话。波隆斯基教授指出,在数字时代重构经典的语境下,普希金对语言本真性的追求、对自由底线的坚守,为应对信息泛滥与价值虚无提供了精神坐标。其作品跨越时空的共鸣力,正源自对人类普遍困境的诗意叩问。

讲座最后,温玉霞院长总结指出,波隆斯基教授从语言革命、民族认同、精神图腾三个维度,系统解构了普希金神话的生成机制,为理解俄罗斯文化基因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温玉霞院长代表全院师生向波隆斯基教授致以诚挚谢意。这场思想盛宴不仅深化了学界对普希金遗产的认知,更启示我们持续探索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深邃世界,挖掘普希金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
主讲人简介:
瓦季姆·弗拉基米罗维奇·波隆斯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担任《俄罗斯科学院通报(语言文学版)》与《文学事实》期刊主编,担任《俄罗斯文学》《文学研究》《莫斯科大学学报》《中国斯拉夫研究》学术编委。其学术专著与论文被翻译为多种外语,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捷克、波兰、韩国、土耳其、保加利亚、黑山等多个国家出版,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具有极深的影响力。
(图文:叶聪俐,李敏敏;指导老师:王旭;审核:温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