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下午,我校“西外学者”特聘教授周民权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界的主观意向研究”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教授谢昆主持。
讲座中,周民权教授首先指出,语言不仅是符号元素的叠加以及对客观命题的表征,而且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向(субъективная интенциональность)。说话人需对语言的系统单位和使用规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通过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词语、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来体现话语中的“自我”,以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语言的这一交际特性集主观情态和意向于一身,表达一定的主观意向意义,而“主观情态”(субъективн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正是主观意向得以彰显的过程。
在俄语中的主观情态研究方面,周教授首先介绍了它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真正意义上的主观情态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B.B维诺格拉多夫在1947年出版的《俄语:关于词语的语法学说》一书中提出了“述谓情态”(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概念,他明确指出,每个句子都具有情态特征,具有情态特征的句子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中的主观见解。Н.Ю.什维多娃在苏联科学院《80年语法》中把述谓情态划分为客观情态(обьективнаямодaльнocть)和主观情态。H.Д.阿鲁秋诺娃于1973发表的《语言学中的预设概念》一文则是俄罗斯语言学界第一篇涉及语用学理论的文章,其主要观点为:意向性背景与语用预设本质相似,都是一种思维假设和主观判断。
当谈到语句中的主观意向时,周教授主要介绍了H.Д.阿鲁秋诺娃在其系列著述中所做的研究。首先,阿鲁秋诺娃超越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将注意力转向语言中“人的因素”。其次,阿鲁秋诺娃将词汇语义研究与句子语义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语句的语境揭示词语的真实含义。她认为,词的意义取决于其在语句中的交际作用。而后在1999年出版的代表作《语言与人的世界》中,阿鲁秋诺娃更关注语言与人的主观意向之间的联系,她认为,交际是一种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但并不仅仅是相互作用和交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象征性的相互作用(символическо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通常会使用某些象征符号和标志符号来完成意义表征和交际。
关于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主观意向,Н.Д.阿鲁秋诺娃认为,说话人意义的研究离不开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й акт)。说话人与受话人这两个语用要素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相互独立的“说”与“听”。说话人与受话人相互平等,在言语交际中享有同等的语言学地位,不存在主次之分。针对这一观点,周教授提出,阿鲁秋诺娃的观点不无道理,深刻揭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受话人这一前提条件的满足乃是言语行为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交际主体理应受到重视,“搞错受话人”可能会事与愿违。
为了翔实佐证自己关于受话人因素的见解,阿鲁秋诺娃在1990年发表的《第二话轮现象:或者关于争论的益处》(«Феноменвторойреплики:илиопoльзe cпopa)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她针对通常对始发语的研究与描写远远多于作为反馈话轮的应答语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第二话轮”的重要作用与逻辑语义,认为“第二话轮”并非处于交际边缘,受话人的应答语具有独立的主观意向空间,并非受制于始发语。受话人可以通过应答反客为主,或提出问题,或主动实施多种言语行为:他可以接受或不接受始发语规定的交际程序,同时还可以对说话人表示假象同意、反驳、否定、让步、主动出击,也可以接受请求,可以拒绝等。正是应答句独特的交际功能发展了语言中诸多的逻辑语法范畴。因此,妥协、认可会产生双重情态意义。
随后,周教授对俄罗斯语言学界的主观意向研究发展进行小结,从“述谓情态”到“主观情态”,再到“主观意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俄罗斯语言学家深刻论及俄语中的主观情态、语句中的主观意向、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主观意向、第二话轮中的主观意向等研究命题,演绎了结构主义向人类中心范式的升华,彰显了语法学向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转换与跨越,从而确立了“主观意向”这一语言现象在俄语语言研究中的学术地位。
最后,谢昆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周教授也一一解答。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详实,为学生们了解俄罗斯语言学界主观意向的研究历程梳理了脉络,也大大拓宽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主讲人简介:
周民权,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72级校友,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考取西外俄语硕士,系西外建校以来第一位俄语研究生。1986年出任西外俄语系副主任,1992年被聘为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尔后在国外读博、访学及工作10余年,其间先后担任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暨摩尔多瓦共和国中国留学生会主席。2003年被苏州大学从国外引进,现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外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摩尔多瓦共和国国际信息工程科学院荣誉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社会性别语言学等。曾参加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出版的《列宁文集》翻译工作,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3部、译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获得第一届全国高校专业俄语优秀教材奖暨优秀论文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届、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苏州市人民政府第十三届、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图文:赵嘉敏;审核: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