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学院教学实践周丨从摇篮到坟墓—哈萨克传统民俗文化赏析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15 点击数:

在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学期的结束,而是代表着一次别具特色的实践周的开始。7月5日,哈萨克语1901班的6名同学在热宛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有趣生动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鉴赏”实践活动。

7月5日,第一次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课堂开始前,六名同学已按时完成热宛老师提前发布的有关哈萨克民俗文化中诞生礼、学步礼以及四十天礼的预习以及PPT制作的任务,正是因为同学们在前一天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对其进行预习,所以在实践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们都能应答自如。同学们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哈萨克民俗进行PPT制作和展示,这个环节不仅让同学们在展示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哈萨克民俗文化,同时也加深了其他同学对哈萨克族人生礼仪的了解。

7月9日,第二次实践活动:

同学们提前预习哈萨克传统文化中的“七代祖宗”“传统仪式”“恰秀”等阅读材料,并对其再进行资料的查找搜集。课堂上,同学们了解到哈萨克传统文化中的“恰秀”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在各种大型活动中,都会撒“恰秀”以示吉祥祝福。同学们针对这一内容,与汉族民俗中的“喜糖”“随礼”等进行了对比,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老师提问,一起讨论汉、哈萨克民俗文化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哈萨克文化专项词的理解,也明白了在这简短的词语背后正浓缩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7月9日,第三次实践活动:

同学们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提前预习老师发布的有关哈萨克婚俗的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制成PPT。课堂上,同学们先将各自制作的PPT进行展示。然后老师逐一对哈萨克婚俗中的嫁妆、女子出嫁婚礼以及揭面纱礼进行讲解,并且观看与之相关的视频以便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中,最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哈萨克婚俗中,还会唱劝嫁歌、告别歌、哭嫁歌、加尔加尔歌等习俗歌,讲到这里时,热宛老师轻快地唱道加尔加尔歌中的节选:“Есікалдықарасу,Майданболсын, жар-жар-ау,АқжүзімдікөргендейАйнамболсынжар-жар-ау,Қайынатасыбардейді-ау,Осықазақжар-жар-ау,Айналайынәкемдей,Қайданболсынжар-жар-ау.”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齐唱加尔加尔歌,其旋律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民歌热情优美的特点,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马和歌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这一谚语。这些习俗歌将传统伦理道德写进歌词中,富有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

7月13日,第四次实践活动:

人都有生老病死,第四节课时热宛老师给同学们找来了丰富的资料,介绍了哈萨克族的最后一个人生礼仪——葬礼。通过学习哈萨克葬礼的习俗,同学们明白了哈萨克族为何“唱着歌来唱着歌去”。学习了丧葬礼仪之后,老师接着讲解了哈萨克族的一些文化禁忌,这堂课令同学们收益颇丰,加深了对哈萨克族文化心理的了解。

7月14日,第五次实践活动:

第五次课是对所学民俗文化的回顾与总结,老师带着我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复习,让我们重温了前四次课的内容及知识点,加深了我们的记忆。之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彭刚教授和王倩老师对同学们做了“道路自信——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思考与启示”随堂主题演讲。接下来便是同学们实践成果的展示环节,每个同学都用心地准备了ppt,用哈萨克语介绍了自己最为印象深刻的一项民俗礼仪,老师也对每个同学的成果进行了点评。

同学们通过前期准备和讲演ppt,不仅将哈萨克民俗礼仪熟记于心,同时也锻炼了哈萨克口语水平,提升了专业能力。为期两周的实践周就这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一直保持着这份认真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将来成为更加优秀的哈萨克语人才,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文:徐自成、李妍;图:热宛·波拉提;审核:马晓迪、热宛·波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