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学院院庆70周年系列讲座】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翻译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14 点击数:

2022年9月13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杨仕章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翻译学”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赵红教授主持。

undefined

杨仕章教授以普希金于1822年创作的诗作《囚徒》引入,展示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译本,说明文本所纳含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翻译的结果、文化背景的理解错误所带来的译本错误。他指出,随着对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文化翻译”概念应运而生。杨教授简要介绍了几种对“文化翻译”的学术界定。对文化翻译的不同理解反映着其研究从感性认识深入探讨到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不同“文化翻译”概念之间虽然有不同特点,内部也存在紧密的联系。杨教授在分析几个界定的优缺点之后,将文化翻译定义为源语文化素(культурема)的翻译。翻译中的文化素可以被定义为:“表达文化实在或需要借助文化实在方可理解的源语语言单位”。

undefined

接着,杨教授介绍了文化素的层级体系,认为文化素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最小层级为词语文化素(专有名词,特有事物名称和伴随意义词);第二个层级为词组文化素(固定词组文化素和自由词组文化素);第三个层次为句子文化素;第四个层次为超句体文化素;最后为文本文化素。他强调,超句体文化素可以表达较为复杂的文化信息,反映一个核心文化信息或思想,而文本文化素则具有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整体上是文化实在。随着文化素单位的拓展,对文化信息的掌握将更深入全面。

随后,他滤清了文化翻译研究学科的形成过程。20世纪50年代前翻译研究处于前学科阶段,立论大多是对翻译技巧的经验总结;50年代后翻译研究进入现代阶段,分为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近年来逐渐被建构为独立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其研究客体是文化翻译或作为文化移植活动的翻译,研究对象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的矛盾以及引起矛盾的原因。杨教授还简要介绍了文化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和相关学科理论。

翻译活动是一体多面的,其中的文化之面可否进行专门研究并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文化翻译学”,仍需要深入分析与科学论证。杨仕章教授的讲授中界定了“文化翻译”概念,探究了文化翻译的各类功能,提炼文化翻译研究成为文化翻译学所必备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的原因,缕清了学科发展的脉络。整个讲座内容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对我院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翻译学有重要指导作用。

主讲人简介:杨仕章,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学术兴趣为文化翻译研究、篇章翻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1项,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出版翻译类著作与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性著作包括《文化翻译论略》《 篇章翻译概要》《 语言翻译学》《俄语篇章连贯性翻译研究》《 俄汉军事翻译》与《文化翻译学》,获评全军优秀中青年军事翻译工作者、河南省优秀翻译工作者。

(文/图:王钰茗;审核:黄达远、余源)